距离上一次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早已过去了十几年,人生早已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华丽转身,记忆中的大学生活早已淡漠,回忆才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参加工作这些年,几经辗转,最后在一个跟自己所学完全不相关的岗位运行车间扎下了根,而且,一干就是十年。
这十年,凭着多动手和向前辈虚心学习终于熬成了能独挡一面的熟练工人,然而对于电,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工作起来总感觉捉襟见肘,理论知识的匮乏始终是一块羞于触及的面纱。去年公司组织全公司生产人员理论大考试,很多人考得一塌糊涂,其中也有我,成绩无情地揭去了我眼前这块面纱。公司领导事后在会上痛心疾首的说:我们有些同志,作为从事电力工作多年的,居然还不知道“欧姆定律”。我感觉那指的就是我,离开学校多年,书本知识早已经慷慨的还给老师了,同事在会上耳语,我觉得如芒在背,再培训已是形势所逼。今年六月份,公司组织要求公司所属的几家电站运行人员,参加公司组织的生产人员在长沙理工大学举行的专业知识培训,为期两个月。
梦想中的大学是美好的,好似世外桃源。当真正的大学展显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却有点手足无措,惊讶好奇。公司要求我们再来一次从员工到学生的华丽转身,因为这次培训任务重,而时间短,更重要的是各单位学员还背负着各自单位参与公司“三比三看”评比的沉重使命,有压力有动力。
开学典礼之后发了教材,摸着书本,我贪婪地闻着书本散发出来的墨香,有种久违了的感觉,还有种茫然,书上的字认识我,而我不认识它们。放下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也没法不紧张,两个月要完成六门专业课程。平心而论,这次转身不是180度转身,而是转过头了,仿佛一下就转到了高三,每天七节课,晚上还要自习,每周上六天课只休息一天,早上六点多就得起床,一阵忙乱之后就开始一天食堂、课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
食堂出来,路上走的是背着包匆匆赶往各个教室的学生,与他们相比,我们人手一个塑料袋,显得那么的另类。课堂上,老师手舞足蹈讲得天花乱坠,我们却听得云里雾里,我想起了那首“童年”,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的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这时候会突然有个声音响起:怎么今天的空调没开?
刚走进大学,就像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对什么都是新鲜的,傻乎乎的看着一对对的恋人毫无忌惮的牵着手,搂着腰,亲着小嘴,根本没把身边的人看在眼里,也不顾别人的感受,我就像刘姥姥一样,心想,他们这样子,难道学校不管吗?大学咋能这样呢?他们的父母知道了,作何感想?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晚饭后在学校林荫小道上散步,看着着装新潮三三两两的学妹走过,投过去羡慕的一撇,偶有好事的学生见到我们会问:“叔叔,你们是……”,回到寝室又平添了一些感慨。
大学生活是丰富的,今天是英语口语竞赛,明天是十佳大学生评选,此类的活动接二连三,到处都有他们充满活力的身影,现在学生生活真是多姿多彩。我们只能去篮球场跟学侄们比拼球技,体力当然是不如人了,靠一些小动作跟他们抗衡,体力不如人,技术可以弥补,与喜欢张扬个性的90后相比,我们更多了份狡诈与世故,空中作业不如人,我们专攻下三路,一场球下来,非但不输还能挣回些钦佩的目光。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每天给家里打个电话不再仅仅是向家里报平安,而更多了一份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担忧,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担忧,毕竟都已人到中年。两个月的培训生活很块过去了,短暂时光已成为记忆中美好的片段。培训生活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少年不知求学苦,到老方悔读书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