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第94卷说:“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意思是,如果众生对佛法无信仰心,就常常被鬼神当作嘲笑的对象。如何理解信仰?百度字典解释为:“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信仰的本质是相信其正确,甚至宁愿相信其正确,不在于其是否真实。试从“道理语境”出发,探讨一下信仰选择问题。
道理语境之一:人性自然状态的追问
人一生下来的第一声哭喊,就是一种郑重承诺:我是人类的种!信仰之道,须从追问人性自然状态开始:
第一,生命起源的追寻。鸡生蛋,还是蛋孵鸡,经常被我们作为生命起源的逻辑故事来讨论。科学已经证明,地球刚形成时是没有生命的。地球上原始的生命是在地球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非生命物质产生出来,《自然》杂志文章说,在格陵兰西南的阿基利亚岛发现的岩石证明至少在38.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而化石考古研究表明,人类在几百万年前已经存在。探索人类进化发展本身的同时,也是知识积淀、文明发展的过程。因此,拷问生命起源,是最原始的自我认知:人和人类是了不起的;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值得尊重;以发展眼光来处置自己和身边的人。
第二,科技文明的探索。人与动物的区别,显著原始标志是对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有人预言人可以活到1000岁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科学技术给予高度关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叹为观止。当前,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不管什么样的高新技术,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化工分离纯化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最简单的一个例证就是,没有能源作为光明保障,人类就处在黑暗的地域。
第三,自然环境的尊重。马克思说过:“文明如果是自然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那么留给我们人类自己的只能是荒漠”。两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公元前曾经是林木葱郁、沃野千里,其“空中花园”更是世界奇迹之一。但是在2000年前,漫漫黄沙却使其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从而成为因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文明衰落的典型例子。20世纪是人类互相杀戮最惨烈的100年,也是对资源和环境破坏最严重的100年。二战结束后,“核战争、能源、人口、环境”四大危机,就成了高悬在人类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如今人类不节制自己的行为,超过三分之一的陆地将不复存在,全球有近1/3的国土笼罩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严重威胁中。在浩渺宇宙中,人其实是极其微小单薄的,增加对自然的尊重,也是为信仰点一盏温暖的灯,开一扇明亮的窗。
第四,人生意义的选择。人性是怎么样的,人生意义何在,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保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享受哪些人生幸福?这些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同一个命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传统儒家人性学说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只要“内养外化,皆可成善”。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主张具体的人性。我觉得哈佛校长在毕业生典礼演讲上的题目可以借鉴,她鼓励学生说:“要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人生意义”。作为一个自然公民尤其是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正确判断,选择了人生意义,也就是选择了信仰。
道理语境之二:公共政治环境的认知
“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今天的历史”。信仰之身,离不开公共政治环境。现代社会中,三个认知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第一,公共行政无处不在。西方国家在上世纪30年代发生经济大危机,在“市场失灵”之后,政府对包括抑制垄断、防止不正当竞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防止贫富过份两极分化、解决工人失业、环境污染、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上强势干预。干预之后发展成“全能政府”,行政权的滥用,又使人民“公仆”以权力事实把自己塑造成“主人”。实践证明,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均不利于培养和激励人的竞争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行政国家异化的另一种表现。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开始了与现代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城市化和现代工业化改革。效益追求、市场竞争、结构性失业、全新行业的崛起、社会功能的重组、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变化正方兴未艾。这个意义上,关心政治,就是关注现在,关心自己。
第二,政党政治风靡全球。政党政治起源于英国。政党政治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一个进步。政党作为近代历史的产物,现已遍及世界各地,作为一个基本行为模式已得到普遍承认。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概有5000多个政党,除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均实行政党政治。各国政党在社会阶级基础、思想理论纲领、内外政策主张以及组织结构、政治功能、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都在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且许多政党的关注点已从过去单纯的政治目标逐渐转移到经济社会领域。眼睛向内,政策务实,政治与经济并重,已成为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新特点。
第三,中国特色话语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作为基层组织的一员可以感觉到,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中国在世界话语权的分量,中国老百姓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状况,中国应对自然灾害和金融风暴的反应和驾控能力,都说明了很多问题。即使你对党的工作和事业麻木无语,司空见惯,但它确实也代表着一种选择,一种信仰,一种时代要求,一种神圣使命。这种意义上,即使你自命为一朵浮云,也始终离不开现代政党政治的浩渺天空。
道理语境之三:组织使命意识的觉醒
人的社会化特征,使每个人都处身于一定的组织当中,个体生存与组织生活是归属和依存关系。人的信仰也因此必须依仗组织概念,通过组织使命意识的觉醒,最终实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那么,怎么唤醒自己的组织使命意识,坚持自己的信仰选择呢?个人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努力:
第一,行伍中的进取精神。精神最适合表达信仰。信仰无所谓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因为坚持这种信仰使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有所收获。信仰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假定。人,就其本身来讲没有意义,人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意义,不同的人设定有不同的意义,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普遍的人生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只顾着追求物质生活的发展,却忽略了在精神层面上的提高,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丢掉了很多自古以来就引以为豪的精神品质和传统美德。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一句话:“我们并不笼统地反对追求个人价值,关键在于追求什么样的个人价值,怎样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活着没有意思”普遍情况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逻辑的眼光,遮蔽了有意义、有情趣的世界,有信仰的世界,一切都变得有灵性,可以充满快乐和诗意。
第二,组织中的角色心理。有个小故事,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有时不知道自己是谁,把握不好角色,心理容易失衡,这是人常犯错误的重要原因。我们不妨区分两个概念:一是人民。人民是无性别区别的政治语汇,在我国,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二是群众。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所以,党员是一种特殊身份,并不代表任何特权。现实当中,一些人总想当干部,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人容易成长为干部。有些人,习惯于一己之私,可以当数学家,但是当不好战略家,可以当经济师,但是当不好工程师。不谈远大理想,至少我们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心理,首先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这份工资。
第三,事业中的作为情怀。一个奋发向上的党组织环境里,人不会在诱惑多多的社会环境里迷失。有些人对于事业的理解其实存在一定认识误区,总认为事业就是要职权高高的、影响轰轰的、财富多多的、作为大大的。其实,事业的字面意义,就是我们平时所从事的工作。一定意义上,我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一场攻防战斗,与现实问题较量,与不同人群竞争,与时间空间赛跑,人就要有战斗精神,要做真正的先锋战士。所以我们谈智慧要像爱因斯坦一样思考,谈得失要记住“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谈读书要与智者作心灵预约,谈时间要当之为最浪费不起的财富,谈挫折要在泥泞的路上留下脚印,谈自信要把自己当做一道亮丽的风景,谈关爱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始终保持一种进取的、快乐的、作为的事业情怀。
第四,团队中的个性活力。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的情绪是能够被感染的。一批积极向上的组织群体,通过自己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纷纷仿效。天长日久,最终每个人都像一把火炬,点亮自己点燃别人,最终鼓励着这个团队不断向上积极攀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尤其要注重培养在团队中的个性影响力。在新近开展的创先争优党员公开承诺活动中,笔者以“向学多思,自养德才;解难求和,自强能力;履职理事,自争信誉;敬业守廉,自律言行”这几句话诫勉自己,也是保持努力创造、挖掘自己在组织生活中的个性活力的初衷,通过互学互帮互勉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新南电。
张志新有一句名言,她说:“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有时候,我们身边的简单的人、简单的事、简单的话,一样折射着人的精神信仰的光华!
(作者系湖南省南津渡水电站党委书记)